当前位置

: 学种菜网粮食种植内容详情

水稻施肥方案(水稻施肥技术)

学种菜网 2022-08-09 05:11:44 3646

水稻施肥方案(水稻施肥技术) 

水稻氮肥施用量

在中高等肥力条件下,每公顷按6000~6750千克产量计,以施氮肥180~190千克为宜,其中有机肥约占40%。

氮肥在双季稻田主要采用如下两种不同的施肥方法:①“前促、中控、后保”施肥法。双季稻的吸肥高峰期在移栽后2~3个星期,此时需从土壤中吸收较多的养分,然而土壤释放的养分不能满足前期生长的需要,必须在移栽前施用速效性肥料,才能使土壤供肥高峰提前,以适应双季稻“前促”的要求,通常把肥料的70%~80%集中于前期施用。当分蘖达到预期目标后,再采用搁田或烤田的方法,控制氮素吸收。稻田复水后,对叶色褪淡严重的稻株,于孕穗期施保花肥,以提高根系和叶片活力,减少颖花退化,提高结实率,增加千粒重。“前促、中控、后保”施肥法适用于本田生育期短的双季稻以及供氮能力低、阳离子代换量大的土壤。尤其在氮肥用量水平较高时此法更为适宜。②“前稳、中攻、后补”施肥法。中国南方雨水多,在早稻生长期正值低温,肥料利用率低,“前促”的施肥方法,易使秧苗前期暴长,后期脱肥。因此,提出前期肥料应适当控制,而重点攻大穗。这种施肥方法着眼于栽培前期促根、控叶、壮秆。由于根系发达,活力强,就为穗分化期吸肥提供了基础。当穗进入分化期,于第一苞分化期至第一枝梗分化期重施促花肥,以增加颖花分化数,减少颖花退化。抽穗以后,看苗补施粒肥。这种施肥方法,在中、迟熟品种,保肥性差的稻田,以及施肥水平较低情况下较为适宜。

氮肥品种不同,对水稻肥效也各异。如以硫酸铵相对肥效为100%,尿素、氯化铵约为95%,硝酸钠仅为40%~55%。这是因为稻田施用硝态氮肥,容易随水流失或反硝化脱氮损失,但在水稻生殖生长期追施硝态氮肥比铵态氮更能提高玉米素和降低脱落酸的含量,可延缓水稻后期叶片的早衰。在通气不良的土壤上,为避免硫酸盐还原为硫化氢(H2S),可选用氯化铵、尿素、碳酸氢铵等氮肥品种。

 

水稻磷肥施用量

从不同土壤肥力看,磷肥以施在低产地区的增产效果较高,当每公顷产量低于2250千克时,每千克P2O5增产7.4千克;产量2250~3750千克,每千克P2O5增产4.8千克;产量3750~5250千克,每千克P2O5增产4.7千克;产量大于5250千克,每千克P2O5增产3.4千克。由于水稻生长初期需要磷,其分期效应高峰又在插秧后2~4个星期,因此磷肥用作基肥优于追肥。

 

水稻钾肥施用量

常规稻一般每公顷施氯化钾110~120千克,杂交稻以施120~150千克为宜。钾肥一般分次施用。对缺钾土壤,应在分蘖盛期前早期追肥或作基肥施用;对含钾中等的土壤,可在分蘖盛期至幼穗分化期施用。土壤供氮能力差或基肥氮素少、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低和渗漏量大,栽培密度很稀的大穗型品种及气候条件不利于分蘖的条件下,钾肥不宜全部作基肥。而在土壤供氮能力强、栽培较密的多穗型品种时,钾肥以作基肥为好。

 

水稻总施肥量

随着氮肥用量的日益增加,水稻缺磷、缺钾的现象普遍发生,因此配施磷、钾肥效果明显。N、P2O5、K2O的适宜比例因土壤条件而异。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对1981~1983年化肥网的829个水稻结果统计,水稻最高纯收益的化肥用量为每公顷184千克,氮、磷、钾比例为1∶0.34∶0.35,即每公顷用氮108千克,磷37千克,钾39千克,平均产量5868千克,每千克养分增加产量9.3千克。水稻最高产量的化肥用量为278千克,氮、磷、钾比例为1∶0.50∶0.66,即每公顷用氮128千克,磷65千克,钾84千克,平均产量6063千克,后者比前者多用化肥94千克(纯养分),仅增产195千克,显然从经济上考虑是不合算的。上述比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氮、钾的比例,在缺钾地区可提高到1∶0.5~0.6,而在含钾高的土壤可降至1∶0.2~0.3;从产量水平看,低产田块或低产地区,钾的比重可低些。反之,在高产田块或高产地区应提高钾的比重。

化肥和有机肥配合使用,土壤中氮素供应平稳、持久,既能满足水稻苗期早发对养分的需求,又能防止水稻后期早衰,还能提高肥料利用率。增产效果明显。

粮食种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