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学种菜网农业解答内容详情

怎样种植双孢菇?

学种菜网 2022-11-12 09:11:49 3091
学种菜解答:

您所咨询的问题,现答复如下:
双孢菇栽培技术:
栽培配方
配方一:麦秸1500千克、干牛粪1500千克、尿素20千克、豆饼50千克、过磷酸钙30千克、石膏粉40千克、碳酸钙30千克、硫酸铵15千克。料的pH值8.0。
配方二:麦秸2250千克、干鸡粪750千克、尿素17.5千克、饼肥75千克、过磷酸钙25千克、碳酸钙40千克、硫酸铵15千克。料的pH值8.0。
配方三:玉米秸1500千克、干牛粪1500千克、尿素25千克、棉籽壳300千克、磷肥40千克、石膏60千克、石灰50千克。料的pH值8.0。
栽培技术
1、发酵料堆制
2、培养料进棚铺床
入棚前的工作
①地床翻新,阳光曝晒,整平地床,提前3天喷3%~5%石灰水;喷一次0.5%敌敌畏,严防在地湿如泥时进行铺料。
②地铺玉米秸:为了增加透气性,加快发菌速度,降低土层的降温影响,可以在地床上铺一层玉米秸。发霉的玉米秸不用,扒去叶子,长度和地床宽度一致,先用5%石灰水浸泡24小时,捞出沥去表面水,稍晒干。玉米秸铺好后撒一层石灰粉,以防霉变,也可在床面纵横挖沟,增加透气性。
③空棚消毒:每100平方米的棚用硫磺4斤,加1-2斤干燥松木屑,混合均匀,销泼点酒精,点火即然,熏蒸消毒。为了除虫,也可在里边加0.5斤敌敌畏一起熏蒸,密封24小时后开窗通风换气。空棚消毒应比进棚时间早一天,药品应分2-3处点燃熏蒸,以便于扩散各个角落。
培养料入棚
①入棚时间在清晨较好,因为天气不太热,速度要快。刮大风、下雨时不要入棚。
②入棚铺床:底下先铺一层约3-5厘米厚的发酵长麦秸料,然后把麦秸和粪料的混合料均匀的铺在上面,料厚20厘米左右,中间稍拱,稍微平整,不可压实,料的厚薄应基本一致。
实棚消毒
铺完料后,菇棚内外打扫干净,无用之物搬出菇棚外,关闭门窗和通气孔,每100平方米用甲醛4斤,高锰酸钾2斤,分放在3-5个容器中进行熏蒸消毒。先从里边开始,边倒入甲醛,边放入已用卫生纸包好的高锰酸钾,一边后撤,最后密封棚门,消毒24小时。在操作方法上,也可先放入高锰酸钾,再放入备好的甲醛,由于甲醛遇上高锰酸钾后,化学反应相当快,随即便可放出甲醛,所以都应事先称好、量好。消毒后,打开门窗和通气孔,进行通风换气至棚内无甲醛氨臭味,待测定料温无回升并稳定在28℃以下时便播种。
3、播种
播种时间
播种时最好避开高温天气。如是阴天可整天播种,不要拖延时间,尽快播完。若是晴热天,最好安排下午4-5点种开始播种,争取当天播种完毕。
播种时,以棚温在22℃-25℃、料温在24℃-26℃为宜,最高不超过28℃,播种后应每天检查料温,以防高温烧死菌种。为便于检查,空间挂一般温度计即可,而料内最好插入医用体温表,以防读错。
播种日期
冀中南平原地区播种日期一般在9月1日至9月10日,气温低时应提前、高时延后,料层薄者应提前,厚者应延后。因为在不增加增温设备的情况下很难跨过冬季,所以有条件的农户,最好加上增温设备,以便冬季出菇。实践证明,适当提早播种,确实利于提高产量,这是北方蘑菇的栽培规律。
播种前的准备工作
①整理料层合料面:料层厚薄不均,料面高低不平,是造成发菌程度不一,从而造成串土速度不一,直至出菇不匀的首要原因。所以在播种前必须进行料层整理,达到厚薄一致,“料不平”、“土找平”的懒法必须防止。
②检查料中有无氨气和螨类:氨气杀菌,螨虫吃菌,这是播种前必须除掉的两大祸害。一般来说,除虫螨从堆料三翻就开始除治,万万不可等到播种前才想起业,因为它既带来了操作麻烦,又延误了播种时机。为安全起见,检查氨气和螨虫还是要进行的。
检查氨气:用pH5.5-9的精密试纸,放在随时挖的料坑空间,周围不得碰到培养料。若pH值超过8表明有氨存在,可喷洒2%甲醛除之;若pH值大于9,表明氨重,绝对不行,可按每一百平方米洒50~80斤过磷酸钙细粉,再重新翻料整平料面,消除氨气,因为氨多必伤菌,也易长鬼伞,必须除之。
检查螨类:可用薄膜铺放在一处料面上,经过1小时左右,检查薄膜上是否附有螨虫。如果发现有,可喷洒1000倍的除虫菊酯或3000~5000倍的氯氰菊酯,密封24小时。严重时应采用磷化铝熏蒸,多层床架棚可按每平方米用1片,因产剧毒,严防密封不好而漏气,严防在家院菇棚中使用,严防未散完气而进菇棚操作,通过散气24小时后才可入棚。
③菌种准备:将菌种瓶的外部用0.2%高锰酸钾溶液反复擦洗干净,并在其浸湿棉塞后,用镊子拔出。然后把瓶子打破,小心地去掉玻璃渣。先去掉上部盖料层,再将菌种捏碎,不能揉搓,切不可捏成单个麦粒,也不可损伤麦粒上的表皮菌丝。然后放入已消毒过的脸盆中,用时轻轻抓出。
播种方法
播种时,菌种量的计算是每平方米1.5瓶,若九月下旬播种应3瓶。适当增加播种量,发菌快,不污染,出菇早,产量高。先将菌种的三分之二散播在料面上,一定要均匀,要用铁叉或竹尖轻轻抖动培养料,使麦粒菌种落入3~5厘米厚的料层中,把余下的另三分之一菌种散播在料面上,用木条轻轻拍动,使菌种紧贴料面,不能让菌种架空。在靠近门帘及通风口等容易干的地方盖上报纸或地膜,以防料干。料稍干者,可用地膜覆盖3~5天,萌发定植后揭掉。
播种后轻轻压实,既使菌种和料接触紧密,又要透气保湿。料湿务必轻压,料稍干者可适度重压,晚期播种的,要适度重压,以便保湿、保温。
播种量大小与产量有关。一般不超过三瓶,不少于一瓶。播种量大的应适当播到下层去,造成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料层的混播;万万不可集中在表面,以防止产生密菇、球菌和死菇。蘑菇出的倒是挺密,但全不合格,有产无质。
增加播种量,再加上混播,确可提高产量。因麦粒本身就是营养源,这也符合国外覆土前菌料层补养的原理。再者,发菌也快,覆土、出菇也早,可延长出菇期,从而增加了产量。有人舍不得多买一瓶菌种,只要多出一斤蘑菇,本钱不就回来了吗?况且也决不会只多出一斤蘑菇,而很可能是5~6斤,应该算清这个帐。
4、播种后的发菌管理
播种后2~3天内,菇棚内以保湿为主,微量透风为辅,切不可一点不透风,门窗、透气孔等可半开半掩,少开多掩,通风孔可挂草帘或堵上用网罩包蓬松长麦秸的堵孔包,做到保湿又透气。紧闭门窗,密不透气容易造成高温高湿而诱发杂菌。棚温以22℃~24℃为宜,料温24℃~26℃为好,尽快使菌种萌芽,又要严防菌种及料面干燥。
播种后4~6天,菌丝已开始或已长入培养料,应以换气为主,小通风为辅,适当增加通风量,促进菌丝向料内生长,防止杂菌滋生。同时要检查菌种成活情况和床面杂菌情况。发现毛霉要加大通风、降低空气湿度、控制发展;发现有绿霉点,可在霉点上摊由石灰、粘土和漂白粉三合一的泥糊,控制其蔓延和传播。为了防止杂菌滋生,播种三天后,可在空中喷洒0.1%克霉灵或0.5%甲醛溶液。喷时戴上口罩,减少吸入中毒。
播种后7~12天为发菌旺盛期,应以小通风为主,大通风为辅,促使菌丝快速纵横生长,发足发壮菌丝。若生长不快,可用铁叉适当撬料,增加透气性,促进菌丝生长。
当菌丝生长到料层二分之一时,一般进行撬料,以加快发菌速度。
播种后12~20天为培养料发菌后期,当菌丝长到料层三分之二时,即可及时覆土。“覆土晚一天,出菇晚十天”,菇农谚语不能不信。但也不能操之过急,如果料层菌丝没有发好就急忙覆土,虽然出菇早,但产量却不高,故此,适时覆土最重要。
5、覆土
覆土前的准备工作
①覆土材料的准备:覆土性状直接关系到产量高低、菇质优劣和调节水难易,务必不可草率从事。国外多用泥炭土,保持透气,持水力强,是蘑菇高产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据实践经验,砂土、胶泥土、河堤土、贫瘠土、盐碱土均不能用。应选择小麦能高产的水浇地的麦田土,或其他作物农田土;也可选用农村菜地土和一般麦田土的等份混合土;也可选用野外不沙、不胶粘的偏黑色坑泥土和麦田土的混合土。在取土时,应取15~20cm以下的半活性半生的土,过深的土不会丰产。表层土由于杂菌多、虫害多,草籽多也不宜用;含盐量超过0.4%的盐碱土也不宜用。如果有条件可以添加20%~30%泥炭或10%粉煤灰。目前为了增加土质的保水性、透气性、肥效性,经常添加3%左右的发酵料或麦糠。土质以粘壤土为好。粗土以沙性壤土为好。
播种以后,应立即开始准备,不可拖延。每一百平方米栽培面积应准备3~4m3,若覆土3.5cm,则应准备3.5 m3,另外0.5立方作为补菇穴用。按4立方米准备,可在其中加入过磷酸钙30斤,碳酸钙30斤,石膏粉10斤,石灰粉30斤,干发酵料的粗碎料150斤。土料应过九目筛。上述配方我们称之为混合土,使用前先用3%甲醛80斤和1%的敌敌畏溶液80斤进行消毒,杀虫,边翻边喷,然后覆膜消毒24小时,揭膜后,每1~2天翻一次,共翻3次,以便去除药味,然后在播种1天后,把混合土堆成长形堆,中间开一沟槽,加水润透,任其自然浸润,待到外部显湿印为好。然后周围喷一些敌敌畏,盖上薄膜,等待覆土。覆土时,混合土水分应达到手握成团落地即散的程度,pH7.5为准。
②菌床的复壮
A、机械刺激复壮:在菌丝吃料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时,用三齿叉按一定斜度轻微的撬动一下三分之二的料层,同时用三齿叉轻轻划破表层,高低不平的再进行一次修补,然后稍关门窗1~2天,使菌丝活力恢复后再通风发菌,待发菌到4/5时即可立即覆土。本方法主要是指地床,如果采用床架栽培,在菌丝吃料1/2时,即可进行上述搔菌操作,待菌丝吃料三分之二时即可及时覆土。
B、菌床补养复壮:在覆土前可按每100平方米喷洒一遍蘑菇健壮素,尤其是料偏干的,必须喷之,一方面调湿,二则利于菌丝上调。补水后不可马上覆土,2~3天菌丝恢复生长后,才可覆土。
③杂菌和虫害的检查与防治:若发现有螨和菇蝇,可喷—次0.1%敌敌畏或3000倍的氯氰菊酯,关门一天后通风换气。若发现有绿霉或青霉,喷一次0.1%克霉灵:已成绿点状的要用“三合—”消毒土覆在上面,并且取走,局部发现则宜局部处理。
覆土方法
适宜的覆土时间,—般在播种后第15~20天,菌丝发到2/3~4/5时。覆土前把菌床再轻压一下,整平。覆土时,要从菌床的一头开始。撒土时宜用小容器,如小铁簸萁、大铁铲等,严防一大堆连一大堆的放在床上,这样容易压成坑洞,造成局部覆土过厚。为了覆土厚薄一致,可作三根长方木,高度3.3厘米,正中间放一根,两边各放一根。覆土放好后再用木板刮平,切不可把覆土层压实。如果菌床高低不平,应随高就高,随低就低,不能用土找平。覆土时,尽量把大粒土放在下边,覆在土面上长草料尽量减去。覆土后,调水2~3天,使土层水分达到搓得圆,不粘手,手捏有裂口为宜。
采用二次覆土者,即先覆2.3厘米,调水2~3天,转入正常管理,待菌丝长到接近土面时,再覆一层一厘米厚的土料,然后通风2~3天,再喷一次结菇水,接着继续通风,降低棚温和料温,使菌丝在土表下低头变粗,形成原基,并使原基定位于土表下0.5~1.0厘米的部位上。另外还要指出,在覆土前5~7天,先在床边涂一层约厚3~4厘米的大米饭样的泥土,栏边呈坡状,不可用泥抹平。此法有利于产床边菇和保湿,为了防止菌床不透气,可用尖木棍在菌床两边间隔30厘米插一个洞,以能穿进料层即可。
覆土后的调水管理
覆土后一般在一周内不再调水。但是,如果土层达不到手捏能扁、手握能圆、又不粘手的程度,必须在2~3天内把土层调足水分,以达到上述程度。如果土层pH值低于7,可用0.1石灰水调节。必须指出,不管如何调水,都绝对不允许让水渗到下边菌料层。一旦淹死料层表面菌丝,或水已渗到料表,或由于长时间不注意而已形成隔层,那时将大大推迟土层串菌乃至今后的出菇期,务必不可大意。
6、秋冬菇棚的管理
土层发菌至头潮菇管理
如果说料层发好菌等于农田已下好籽种的话,那么覆土层长好长足又不徒长的网状菌丝,等于农田已经出全苗。只有出苗才能长庄稼,也只有土层中发好菌丝才能出菇。料层菌丝生长得再好,土层没有菌丝也不会出好菇,至少说不会产多少蘑菇。可见覆土后的发菌管理,同样重要,甚至高于料层发菌。
当覆土、调好水、且土层表面水迹收掉后,在棚内温度保持在22℃~25℃,相对湿度85%左右的情况下,5天之内以虚掩门窗少通风为主,适当通风换气为辅,使料中菌丝尽快爬出土层,也就是吊菌丝入土。在—般情况下,覆土后5天菌丝便可爬入土层。5天后通风量逐渐增大,但风量还要依菌丝状态而定。若菌丝灰白色,表明通风换气适中;若菌丝细白,表明通风换气不足,宜增加通风换气次数和时间。但也要防止因通风过量而使菌丝回头倒伏而在土层下部深结地雷菇。同时,菌丝一旦爬入土层,一般不宜再喷水,因为喷水不当也可能使菌丝低头而产生地雷菇;另外还要注意晚上的温度,如果晚上温度己低于20℃,并且菌丝刚爬入土层,也不要通风;若土偏干不利于菌丝串土,也要适当喷水,轻喷勤喷,把土层调到适宜的湿度;如果覆土后5天菌丝还未爬入土层,可在菌床上覆上—层地膜,以利吊菌入土。总之,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辩证施法。
覆土后15~20天是管理的关键时期。当菌丝串土到覆土层2/3并且土层中有大量菌丝出现时,要及时加大通风量,将棚温调到16℃~18℃,料温降到15℃~19℃,同时在大通风1~2天后,喷一些结菇水,喷水量每平方米2~3斤,分2~3天喷入,然后再大通风1~3天,再转入小通风,以促进原基和菇蕾形成。结菇水要喷到土粒要捏的扁、搓得圆、不沾手为宜。这样约经3~5天便可在表土下0.5~1.0厘米的位置上形成米粒至绿豆大小的子实体幼蕾。当幼蕾长到黄豆大小时,应喷一次保质水,每平方米约一斤。此后,大约再经过4~6天,黄豆大小的菇蕾便可长到2.5~4厘米直径的等级菇。
一般来说,在出菇期间,土层湿度以达到土粒捏的扁、搓得圆、不粘土、落地不散、水又不能漏进料内为标准。如果土层湿度达到能搓圆沾手的程度,表明水分已大。如果在10月份就已出菇,气温尚高,可以在出第一茬菇时土层湿度达到搓圆又轻微沾手的程度。但进入11月份绝不能让土层湿度达到轻微沾手的程度,并要逐渐降低土层湿度,以免水伤菌丝。
蘑菇采收
①采收标准:菌盖长至3~4厘米时应及时采收,以符合出口标准。采收过迟,菇体长得过大,将大大延期转潮,也并非增加多少产量。菌盖直径3~4厘米采收,菇质好,而且转潮快,总体产量并不降低,甚至超过大蘑菇的产量。实践证明,在菇床上只要有一定量蘑菇的存在,下一潮形成的小菇蕾就不会迅速生长。因此,在北方地区出菇适温期短的情况下,适时采收,适时转潮,有利于提高产量,并能维护出口产品的品牌信誉。
②采收方法和转潮水的喷洒时间
采收时,要配备一把不锈小刀和塑料桶,采下蘑菇后及时切掉带泥的菇根,保持洁白,不开伞,无泥根。采收一、二潮菇时,应采用先捺后旋再提起的采摘方式,当然是连贯动作,不要带动菇周围小菇和菌丝,如果蘑菇较密,应采取小刀切割的方法,以免伤及它菇而造成死菇。三潮后,特别是5~6潮菇,应采取拔起的方法,以利于拔掉老化菌索。
当采完一潮菇左右时或接近结束时,应及时喷打转潮水,为生产下一潮菇提供及时的水分需要。另外,当采收完—潮菇时,应及时整理床面,剔出菇脚和老菇根,并用粒土性细土将空穴填平,并及时喷水保湿转潮。
7、菇棚的越冬管理
北方地区,进入12月上旬和下旬即可转入越冬管理,直至第二年的3月上旬。
由于秋菇管理不同,种菇早晚不—,产量高低各异,秋菇结束时的菌床好坏自然也不尽相同。有的秋菇结束后,料层和土层中菌丝主长依然很好,色泽洁白,也无病虫害;有的则土中菌丝衰退,与土层接近的料层菌丝变褐变黑,但下部菌丝仍是白色且较浓密,有的介于上述好坏之间。
菌丝属于较好的菇棚,当秋菇结束后,应把土层中发黄的老根和死菇等挑除干净,再用两齿耙从土面向底轻轻的稍微撬动一下,以增加料层的透气性,排除料中不良气体,进入新鲜空气,复壮菌丝,然后补上新土,整平土面,追补一次营养水。需要指出,在挑出老根、死菇、死蕾时,切莫大翻大挑,一般先刮掉0.5~1.0厘米表土,便可观察到死菇、死蕾和老菌丝清理后,可进行一次追肥,补上新土,把湿度调节好,但水分宜小,比覆土时要求还要干些,以防一旦出现气温回升又形成菇蕾。
菌丝属于次等状态的,应采用修复术,一旦结束秋菇,气温又不太低,及时将变黑的有杂菌的料层清除去,并喷上一些蘑菇健壮素1号溶液或其他追肥液。再重新覆上旧土或新土,然后补充水分,以达到比覆土时稍干一点的湿度。这类菌床,一般进入12月份出菇很少,于其晚一点修复不如早一点修复,至少不能晚于12月下旬。其目的是利用尚存的较高气温和较高地温,让菌丝得到恢复生长,并爬入土层,以便于春菇期间早出菇。如果过晚进行或等到第二年三月再进行,因气温和地温都很低,很难恢复与串土,只能等气温高了才行。到那时,比一般菇棚最低少出1~2潮菇。
和土层贴近的料层没有变黑,只是有点褐变,而且不太厚,此类菌床—般不用修复。一旦停止喷水,菌丝自然得到恢复。
在越冬期间,床面上基本不喷水,只要不发白即可。同时通风口不要全部堵死,在中午前后高温时,可打开通风口进行通风换气,至少每10天通一次风。另外做好防寒,床面上可覆一层干麦秸,北墙可设风障,一层棚膜的外面再加盖—层,以便土层最好不要结冰。菇棚保温好,也利于减少冷凝水的形成。那种“四门紧闭,来年再说”的做法,势必给春菇生产带来不利。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农业解答推荐

农业解答精选图文